俄回应顿涅茨克遇袭事件:不排除控制乌大型居民点以保障当地居民安全
- 编辑:5moban.com - 18利益固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危害不容小视:它在很大程度上堵塞了低层社会群体向上流动的正常渠道,使不同社会群体的收入差距固化甚至不断拉大,从而削弱社会发展的活力与动力,并有可能激化社会矛盾。
所以,不能说搞私有制,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搞私有制、财产私有社会就能进步,这是不对的。是劳动者不断发展生产的必然结果。
其代表社会有: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公有财产因群体成员的不同而不同,如有3人公有、100人公有、某单位成员公有、某领域成员公有、13亿全民公有等等。拥有自己的私有财产,过稳定舒适的生活,这是动物的本能,何况人还是高等级动物呢?劳动者从奴隶社会的全部一无所有,逐步发展为极少数人有一点点,再发展为一部分人占有社会资源的资本家时期,最终发展为全部劳动者人人均能占有社会资源一份额的全民资本家时期,即全民所有制。公有制社会在保障全部社会成员每人均占有公有资源的同时,还拥有属于自己的私有财产。全民富有,国家才会真正富强。
公有财产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下的产物,这是因为仅凭个人的一点私有财产,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需要有多个私有财产按不同比例或相同比例共同参与生产项目,这个项目,就是参与人的公有财产。不能以个人是否拥有私有财产为依据,去判断一个社会是先进高级的还是落后低级的?是私有制社会还是公有制社会的依据?私有制,是对整个社会整体而言(不是对个体而言),一部分人占有社会资源,另一部分人不占有社会资源。国有企业在一些公用事业和重要工业领域中,通过各种方式阻碍行业开放,使得民间资本难以进入。
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调整国有经济布局。扩大企业自主权要努力避免盲目性和消极后果。怎样才能处理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的关系,等等。在改革初期,对于如何扩大企业自主权也有争议。
一是作为企业一般的目标。这种意见认为,过去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主要是解决国有企业善其身的问题,今后第二次改革目标主要是解决企业善天下的问题。
三是作为社会主义企业的目标。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普遍开展,给理论界提出了许多必须研究和回答的问题。1978年下半年,周叔莲开始研究国有企业改革问题,此后一直跟踪研究,提出了诸多创见。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这位早逾杖朝之年的资深经济学家回溯和梳理了30多年来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并融入了他对国有企业改革问题的潜心思考和研究。
这种趋势是和改革以来一直强调的国有企业的法人资产权和整套法人制度相违背的,其风险和影响需要引起注意。国有经济的改革要同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结合起来。这种意见主张的国有企业改革再定位,似乎是主张退回到原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状况。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产权关系明晰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第一个特征。
其实,国有企业改革也是一直从发展整个国民经济着眼的。二是作为国有企业一般的目标。
通过改革,企业有了一定的生产自主权,开始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并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打开了缺口。这显然是违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的。
8.积极推进各项配套措施改革。因此,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思路与过去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相比较,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还需重视的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许多地方的国有资产出现所谓 平台化趋势,就是国有资产被流入到新成立的国有公司当中,这个国有公司的主要职能不是日常生产经营,而是所谓的资产经营或资本运作,包括利用流入的国有资产到资本市场融资或到银行借贷,并从事资金分配和股权管理等活动。关于再定位,如何再定位有很多种不同意见。3.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实行分类指导。中国国有企业也不例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国家经委等六个部门又在北京、上海等城市选择首都钢铁公司等八家企业开展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又经历了一次飞跃。
这样的企业就类似一个车间,用产品分配来代替产品交换,对企业实行供给制的管理办法。理由是国有企业已阻碍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对此,我认为主要有四个维度的目标。从当前国有企业、国有经济存在的问题看,建议提出的要求和任务很有针对性,是完全正确的。
无论是发展经济,还是调整所有制,进行经济改革,首先都要高度重视发挥国有经济作用。1977年下半年到1978年上半年,他参加了原国家计委组织的调查组到大庆油田调查,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总结大庆经验。1978年开始的改革则把重点放在调整国家和企业的关系上,着眼于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一种意见是主张国有企业完全退出竞争性领域。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积极稳妥地发展资本市场,培育和发展多元投资主体。按照以往惯例,此次全会有可能会就进一步改革、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方案、作出部署。
2.坚持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公有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第四种模式是《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肯定的模式,其理论根据是所有权和经营权可以适当分离,国家掌握所有权,企业掌握经营权。
我曾提出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发展的五种递进模式:第一种,实行供给制的企业模式。有人主张立即废除国家所有制,主要发挥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作用。
国有企业改革从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起步记者:改革开放以来的国有企业改革是如何起步的?周叔莲:是从1978年10月四川省选择宁江机床厂等六个企业开展扩权试点开始的。更重要的是,要把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紧密结合起来,把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国有资产的平台化不仅模糊了政企边界和企企边界,而且扭曲了资金配置体系,挤压了民间资本的发展空间。虽然也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但由于实行统收统支、统销统购,企业是上级机关的附属物,因此并非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很有必要,中国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要求改革国有企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是史无前例的事业,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绝大多数的国有企业都应该是真正的企业,即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盈利为经营目标。
没有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发展,就不能建成市场经济,不能建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认为,从我国经济发展的情况看,这个理由不能成立。
只有协调推进、全面完成这四个维度的要求,才能完成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邓小平曾经说过,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